一字一句,淡淡的墨香,深深的底蘊;一段一落,輕輕的幾句,高高的內涵;一行一頁,淺淺的道理,大大的智慧。

領略書中的真諦!


01 《故宮六百年》

            

本書以紫禁城建筑的空間次序橫坐標,以紫禁城歷史的時間次序為縱坐標,立體、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通過對紫禁城六百年歷史的回顧,揭示定都北京的歷史意義,展現中華文明在宮殿建筑、園林、繪畫、讀書藏書等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

索書號:K928.74/3617



祝勇,作家、紀錄片導演、藝術學博士。現任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權研究會理事、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曾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駐校藝術家,第十屆全國青聯委員。出版作品四百余萬字,代表作有《故宮的古物之美》《故宮的風花雪月》《故宮的隱秘角落》《在故宮尋找蘇東坡》《舊宮殿》《血朝廷》等。任《辛亥》《歷史的拐點》《蘇東坡》等大型紀錄片總撰稿,大型紀錄片《天山腳下》總導演。

02 《我與生命悄悄對談》

             

這是華語文壇經典作家簡媜三十年來唯一一部散文自選集,書中講傷痛、講成長,有最寒冷的世故,也有最溫暖的親情。每個人的人生路,都是獨特且唯一的,或許有一把公共量尺定義成敗,然而人生絕非只此一面,也不應只用一把尺定高下。當我們越愿意虛心去體會生命的奧義,越能發現那把成敗量尺也有量不到的地方:它量不到舐犢情深的愛,量不到對蕓蕓眾生的慈悲,更量不到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悲壯,量不到縱浪大化的豁達。

索書號:I267/8822e



簡媜,曾獲梁實秋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臺北文學獎,作品曾獲中央日報好書獎、九歌文學獎、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及最佳文學類圖書獎,并五度獲聯合報讀書人好書獎,兩度獲金石堂年度風云人物、臺積電文教基金會“2017青年最愛作家”,2018年獲“當代臺灣十大散文家”稱號。著有《女兒紅》《紅嬰仔》《天涯海角》《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吃朋友》《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我為你灑下月光》《陪我散步吧》等二十二部散文集。其創作多元奇變,題材從鄉土、親情、女性、教育、愛情,到城鄉變異、社會觀察、家國歷史、生老病死,自成一格。

03 《多極亞洲中的唐朝》

            

本書是著名唐史學者王貞平教授關于唐代軍事外交的專著。這部著作旁征博引,將“多極”亞洲中唐與突厥、回鶻、朝鮮、南詔、吐蕃等周邊政權的“互利”與“相互依存”的復雜多變的關系娓娓道來,并對唐朝對外關系的中央與地方雙重管理體系,以及“德”“義”在對外政策思想中的作用做了精辟獨到的分析。

索書號:E20-05/1021



王貞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博士,曾任日本關西大學COE客座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訪問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訪問教授,現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王貞平教授是中國古代史研究領域的專家,在唐代外交制度史、中日關系史等領域頗有造詣,在國際學術界有較高影響力。主要著作有《漢唐中日關系論》《唐代賓禮研究:亞洲視域中的外交信息傳遞》等。



04 《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陰山講中國史》

             

《知行合一五千年》是一套通俗中國史,共五冊,講述從神話時期到清末的五千年歷史。本書為第一冊,主要講從盤古開天到西漢王莽這期間的歷史發展。本書內容按照編年體形式著述,著名歷史事件、人物都包含其中,有助于讀者建立歷史框架;同時作者還將心學知識嵌入對歷史的解讀中,觀點新穎,是不同于其它歷史書的獨特亮點。

索書號:K209/0072



度陰山,百萬級暢銷書歷史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碩士,陽明心學學者。專注于中國歷史和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研究,致力于用通俗有趣的語言介紹中國歷史。代表作《知行合一王陽明》《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陰山講中國史》等。


05 《給大家的世界藝術史》

            

這是一部享譽世界的百年藝術史經典著作,全書擁有百科全書式的視野與雋永不盡的藝術魅力,被譽為西方藝術界的“雋永史詩”與“瑰麗畫卷”。法國著名文藝批評家、美學家、哲學家艾黎·福爾的傳世之作,集畢生精力為讀者詳細論述世界各國、各時期、各流派的繪畫、雕刻、建筑、裝飾、彩陶、園林、洞窟、神廟、音樂等藝術風格的形成和特征,被很多國家列為藝術史的權威教科書。既是一部藝術史名作,也是一部文化史巨著。

索書號:J110.9-49/3127V1

J110.9-49/3127V2

J110.9-49/3127V3


https://img9.doubanio.com/view/subject/l/public/s33737434.jpg


艾黎·福爾,法國藝術評論家和歷史學家,最早將藝術與文化進行跨領域研究的藝術史學家之一。他的興趣廣泛,活動范圍也廣泛,既是批評家、小說家,也是詩人。但他最為人牢記的卻是被專家們所遺忘的藝術史家。他運用高度詩意化的語言講述藝術史的方法使本書深受讀者喜愛,一經問世被陸續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相繼出版,至今仍不斷重印。現在法國設有艾黎·福爾藝術史獎金。


06  《了不起的文明現場》

           

全書從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中遴選出十個獨具代表性的考古遺址——新石器時代的良渚古城、堪稱最早的“中國”的二里頭遺址、商代晚期的安陽殷墟、撥開古蜀迷霧的廣漢三星堆、見證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漢代海昏侯墓、漢唐長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號、敦煌莫高窟,分別由十位負責一線勘探的考古人——劉斌、許宏、唐際根、高大倫、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段清波、楊軍、劉瑞、崔勇、樊錦詩,以親歷者的角度為公眾揭開考古探掘的面紗,帶領讀者來到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現場,講述中國十個重大考古發現的發掘經歷、前沿進展以及文明背后的故事。這一個個現場如同“時間膠囊”,展現了中國各階段的社會生活與文化風貌,提供了獨立于文獻之外的歷史信息,給予我們另一種觀察中國文明的視角。

索書號:K87/4010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subject/l/public/s33657000.jpg


李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從事先秦考古研究及中國古漢語研究。劉斌,良渚古城的發現者,良渚古城考古主持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許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二里頭考古隊第三任隊長。唐際根,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原安陽殷墟考古隊隊長,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高大倫,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教授。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羅布泊小河墓地發掘領隊,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段清波,西北大學考古學教授,原秦始皇陵考古隊長。楊軍,海昏侯墓考古隊隊長,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唐研究室研究員。崔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第一批水下考古隊員,南海Ⅰ號的考古發掘領隊。樊錦詩,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07  《建筑的故事》

           

從稻草屋到摩天大樓,從宮殿到藝術中心,《建筑的故事》帶我們進行了橫穿世界大洲穿越數十世紀的建筑之旅。帕特里克·狄龍(Patrick Dillon)選擇了世界上16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帕帕特農神廟,巴黎圣母院,泰姬陵,紫禁城,包豪斯學校,水晶宮,悉尼歌劇院和蓬皮杜中心等,并講述了每棟建筑背后非凡的故事。該書既有基本建筑概念的清晰解釋,例如拱券、拱門、圓頂、鋼筋混凝土等等,也有對稱、幾何、建筑模式等抽象原理的闡述。斯蒂芬·比斯蒂精心描繪、圖例清晰的剖面圖將每個章節做出劃分,剖面圖讓讀者有了一個如萬花筒但又緊密集成的視覺維度,為讀者進行了知名建筑的翻譯解讀。

索書號:TU-091/4943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subject/l/public/s33532000.jpg


該書作者帕特里克·狄龍是英國建筑師與歷史學家,曾獲得過普利策獎。繪者斯蒂芬·比斯蒂是英國知名手繪插畫家,享譽國際的剖面圖大師,DK御用插畫師。普利策獎獲獎作者與剖面圖大師聯袂創作,圖解16座傳世建筑。


08 《細胞生命的禮贊》

             

《細胞生命的禮贊》是耶魯大學醫學院院長劉易斯?托馬斯撰寫的科普散文集,29篇科學性與文學性兼備的科普散文。劉易斯?托馬斯是一位充滿人文關懷的科學家,他極富想象力,溫情脈脈地從細胞馳騁到廣袤的宇宙,表達出了對生命的真摯之情。書中劉易斯?托馬斯從自己畢生研究的領域切入,以淵博的學識和舉重若輕的筆法書寫,對整個生物學界給予了廣泛的關注和研究。他所探討的遠遠超過了生物科學知識,更是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思考,對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進行的深刻反思,深深地影響了中外幾代科學家,被譽為西方現代醫學史、醫學哲學的思想根源。

索書號:Q-49/5274


https://img2.doubanio.com/view/subject/l/public/s33699333.jpg


劉易斯?托馬斯(Lewis Thomas)被譽為“現代免疫學和實驗病理學之父”、“詩人科學家”。洛克菲勒大學以其名設立“劉易斯·托馬斯科學寫作獎”,曾任紐約大學醫學院院長,耶魯大學醫學院院長,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

09 《青少年的中國文化課》

             

余秋雨先生為博士研究生講授的“中國文化必修課”,雖然內容宏大艱深,但是以音頻課程向公眾播出之后,收聽人次很快達到了六千萬,受歡迎的熱潮創造了當代文化傳奇。為了滿足廣大青少年的需要,余先生重新編寫、增刪,于是有了這套《給青少年的中國文化課》。全書以歷史脈絡、人物故事、人文知識點和古代文學選讀為核心內容,分為三冊:《了解這些難題》、《記住這些名字》、《熟讀這些作品》。。

索書號: K203-49/8021aV1

K203-49/8021aV2

K203-49/8021aV3


余秋雨,中國當代文學家、美學家、史學家、探險家。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等榮譽稱號。自本世紀初年開始,他赴美國國會圖書館、聯合國總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處演講中國文化,反響巨大。


10  《眼生萬物》

            

5.43億年前,地球上的動物門類只有6種。大約2000萬年后,動物門類便猛增至38種。為何短時間內會完成如此戲劇性的演變?通過眼睛的演化,我們也許可以找到答案。從只能感知明暗的變化,到復雜的眼結構足以呈現清晰影像和色彩斑斕的世界,眼“生”萬物,視覺的突飛猛進催生出動物精湛的色彩運用:偽裝大師變色龍;靚麗又危險的珊瑚蛇;為繁衍而爭奇斗艷的極樂鳥……大自然色彩斑斕,動物間卻又形色各異。什么動物的單只眼球可獨立轉動?全色盲動物如何看待世界?在授粉者眼中,向日葵會用顏色標出花粉所在?我們之所以喟嘆自然界的諸多奇觀,皆因人類“看見”又“看不見”其他動物們多樣視覺呈現出的萬千世界。

索書號:J063/4640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subject/l/public/s33640220.jpg


史蒂夫 ? 帕克(Steve Parker),自然、生物、技術和科普領域作家、編輯、顧問,倫敦動物學會高級科研員,曾擔任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覽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