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桃李芬芳,美景醉春風,美書映春來。在這美好的季節里,我們迎來了第26個“世界讀書日”。423日,這一天也是偉大作家莎士比亞的誕辰。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閱讀對人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



01

             《小說現場》

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文學評論家孟繁華撰寫。謝冕、洪子誠、陳曉明、戴錦華學術推薦,當代文學研究者案頭書。解讀20年來中國最具代表性的125部長篇小說,構建一部新世紀中國小說編年史。觸摸小說的邊界,探索文學的可能,用文學的方式講述當下的社會變遷和文化思潮。



孟繁華:新世紀以來,傳媒的發達和各種驅動力量,使長篇小說獲得了前所未由的生產機會與可能。浩如煙海的長篇小說不要說全部閱讀,就是閱讀其中的一部分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在我閱讀的這些長篇小說中,內心期待的、具有大氣象或撼動人心的大作品還不是經常出現……能夠讀到這樣一些作品,已經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了。

02

              《耕海一二三:楊義談讀書與治學》

輯錄楊義近年來最具導引性和影響力的十篇訪談、演講和學術札記文字。讀書有方法,治學有路徑;方法與路徑,端在此卷中。

https://img2.doubanio.com/view/subject/l/public/s28914192.jpg


楊義:何為“耕海一二三”,就是《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法自然而生萬物,遵循的是一二三相遞而生的數理邏輯。耕耘書海,觀其妙諦,釋其妙理,擷奇妙趣,樂何如哉!讀書不可賣弄竅門,卻又不可不尋找竅門。讀出智慧的笑聲,就是把智慧作為讀書的一根弦,投入智慧,擷取智慧。不投入智慧,書是死書;不擷取智慧,人是呆人。讀書與治學,都應當作一種生命的投入,使之成為你的另一種帶有智慧的生命形式,帶著你的生命和智慧的體溫。


03

               《風雨故人來:錢理群談讀書》

知名學者錢理群的讀書之道。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對青年學子諄諄相告,帶我們走進魯迅、周作人等文化大家的讀書生活。提倡具有精神深度的個性化閱讀,要沉潛到歷史的深處、文明的深處、生活的深處、人性的深處,從而獲得生命之重。



錢理群:閱讀之所以能夠起到對人的提升作用,就在于它能幫助人超越自身生活、眼界、知識、思想……的局限,進入一個未知的,卻又是人所向往的,更為自由的天地。正是這樣的超越性與自由感,給我們帶來了沉迷其中的無限愉悅。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個物我的回響交流的過程,一方面用自己的胸襟和眼光去發現古人;另一方面,又通過這種發現進一步肯定自己,擴大、豐富自己,建立起支撐自我的精神柱石。


04

              《詩酒趁年華:王蒙談讀書與寫作》

王蒙先生以其獨特的閱歷、廣博的視野、曠達的心胸、智慧的語言,闡述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的心得和感悟。兼及文學的意義和價值等,亦莊亦諧,引人深思。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subject/l/public/s28926511.jpg

王蒙:讀書的亮點在于照亮生活,生活的亮點包括積累智慧與學問。生活與讀書是互見、互證、互相照耀的關系。書沒有生活那么豐富,但是應該更集中了光照與穿透的能力。讀書是不能替代的,不能用上網替代,不能用看DVD 替代,不能用敲鍵盤替代,甚至也不能用手機和電子書來替代。正是最普通的紙質書,表達了思想的魅力,表達了思想的安寧,表達了思想的專注,表達了思想的一貫。


05

              《滴青藍》

如何一窺文學的門道? 如何欣賞文學的熱鬧?如何從文學的門道中看出更多的熱鬧?當代散文大家王鼎鈞最新隨筆結集,也有自舊作精選,與新篇彼此生發,滴滴筆墨皆有苦心孤詣,拼合出閱讀與寫作的獨家心得。


王鼎鈞:滴青藍就是滴墨水,青,可以指黑色,滴黑色的墨水和藍色的墨水。滴墨水就是寫文章,現在寫稿早已不用鋼筆,墨水仍然當作比喻、甚至當作典故使用,白話文當年反對用典,它發展到今天也有了自己的典故。“青藍”也有青出于藍的意思,寫作總要師法先賢,切磋同儕,互有觀摩,互補長短。之類等等,言不盡意。


06

              《如何閱讀一本書》

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一本書出現在面前時,肌肉包著骨頭,衣服包裹著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讀者用不著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來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了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美)莫提默?J.艾德勒:閱讀,是沒有外力幫助,只憑內心的力量,玩味眼前文字,慢慢提升自己,把模糊的概念理解清楚的過程。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需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細細咀嚼與消化的。


07

            《讀書十日談》

著名學者劉再復先生通過與女兒的對談,闡述自己讀書和治學的方法與路徑,總結出親兵法門、學問三寶、中醫點穴法等獨特竅門,又概括出五識、二諦、二脈等基本理路,讀來耐人尋味、發人深省,并且通過對《紅樓夢》、魯迅、李澤厚等的研究,展示如何穿透這些經典著作,獲得智慧的啟迪、思想的飛揚與精神的躍升。



劉再復:由于人生的艱難和社會環境的惡劣,人很容易變得世故,我們應當拒絕世故,永遠保持一種天真天籟,拒絕世故,就是拒絕從利害關系的角度去考慮寫什么,說什么,而用純樸的赤子之心,直面事實與真理。不要忘記天賦的美好性情而去追逐永遠難以滿足的身外之物,那是一個填不滿的黑洞。


08

               《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胡適談讀書》

胡適是上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是開啟中國社會文藝復興的重要人物。作為一個文化符號,胡適在當時就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而作為一個集文學、史學、哲學、教育學、紅學、教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學問于一身的大學者,胡適在讀書做學問上的習慣、理念和方法,更是影響深遠。


https://img2.doubanio.com/view/subject/l/public/s29481422.jpg


胡適:人生的意義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自己怎樣生活。你若情愿把這六尺之軀葬送在白晝做夢之上,那就是你這一生的意義。你若發憤振作起來,決心去尋求生命的意義,去創造自己生命的意義,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義,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義,生命無窮,生命的意義也無窮。


09

            《書房一世界》

以作者馮驥才書房中的一物一景起興,輯錄七十余篇精妙短文,娓娓道來,串聯起作者人生的細節。書房,作為一個異常獨特的物質空間與純粹自我的心靈天地,書人的偶得和暗喜,有突然發現的相契,也有不能自已的憂傷……但都不脫離書生本色、學人底風。


馮驥才:我喜歡每天走進書房那一瞬間的感覺。靜靜坐在里面,如同坐在自己的心里;任由一己自由地思考或天馬行空地想象,天下大概只有書房可以這樣隨心所欲。


10

《閱讀的故事》

童年的閱讀,閱讀的記憶與困惑,閱讀的方法與知識,乃至于閱讀的夢境,勾勒出面對書籍與文字的百般心情,即使書本豐饒的世界有所限制,但仍叫喚出我們共同的心事與希望。作家唐諾以扎實的閱讀經驗,佐以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文字,用一種極其獨特的文體與思緒,書寫下與各類書籍的美麗邂逅,以及對書的奇想與期待。猶如作者前半生的閱讀傳記。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subject/l/public/s4409598.jpg

唐諾:我們說過,擁有一本書很容易,也很便宜,更花不了你多少時間,你走進一家書店,掏個兩三百塊錢,在書的扉頁龍飛鳳舞簽上自己大名,書就是你的了。但嚴格來說,這種擁有是產權意義的擁有,不是閱讀意義的擁有。閱讀不是“看到”,而是思索、啟示和理解,它不決定于我們眼睛的速度,而是我們心智的速度、深度和延伸的廣度(后兩者可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