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流逝的是歲月,桌上攤開的是書頁,燈下圍坐的是友人,口中談論的是人生,心中流淌的是幸福。留一隅書香,讓好友相聚,往來吟唱。
《我的對面是你》
傅瑩女士,2013-2017年擔任全國人大會議新聞發言人,也曾擔任駐英國等國大使和外交部副部長。
《我的對面是你》一書中展現的是,她作為一名新聞發言人,如何向中外媒體介紹中國的內政外交;作為一名外交官,如何面對國際上的各種誤解和成見,如何客觀平和地介紹中國。全書分三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解構2017年全國人大新聞發布會”,分別從民法典、環保、個人信息保護、反腐敗、國防費、婦女兒童保護、中國的國際角色等七方面,再現了作者是如何在發布會上回應各方關切的。第二部分“新聞發布會背后的故事”,條分縷析發布會的準備過程,呈現了一位發言人是怎樣“煉”成的。第三部分“新聞發布會之外的故事”,主要談作者參加一些國際論壇的體會,比如慕尼黑安全會議和瓦爾代俱樂部會議;回顧了北京奧運會火炬倫敦傳遞等事件以及其間與國外媒體打交道的經歷。這本書對思考如何做好公共和國際傳播,如何與世界相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傅瑩著,本館索書號:G210/2344
《樹梢上的中國》
作者梁衡說:“在伐木者看來,一棵古樹是一堆木材的存儲;在科學家看來,一棵古樹是一個氣象數據庫;在旅游者看來,一棵古樹是一幅風景的畫圖;而在我看來,一棵古樹就是一部歷史教科書。”
《樹梢上的中國》是梁衡先生跋山涉水尋訪人文古樹后寫就的一部散文集。書中記錄了中國大地上眾多古樹的歷史興衰,融入了作者“人文森林”的理念和豐富的歷史內涵,同時也傳達出作者倡導綠色文明的人文思考。梁衡先生是我國著名學者、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先生熱愛自然,鐘情古樹,在全國挖掘三百棵有歷史背景的人文古樹,授名掛牌,其文化意蘊堪比唐詩三百首。在《樹梢上的中國》中,作者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多棵古樹,挖掘古樹及其背后動人的歷史與人文故事,寫就《華表之木老銀杏》《萬里長城一紅柳》《中華版圖柏》等經典力作。作為“人文森林學”的首創者,作者認為每一棵古樹,就是一部綠色的史書,是活著的歷史坐標,是能與人類對話的生命地標。
梁衡著,本館索書號: I267/3321f
《細說民國大文人——那些文學大師們》
本書對七位民國時期的文學大師魯迅、林語堂、郁達夫、張恨水、沈從文、周作人、梁實秋的生平逸事進行了梳理,重現了三千年不遇之大變局下,這些大師傲拔的志趣和風骨,以及終歸悲憫和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時代命運。他們形骸放浪而不失憂國憂民之心;學問高絕,文采風流號為一時之冠,性情卻又爛漫天真,質樸可愛……
本書在天涯論壇連載時,好評如潮,引來百萬粉絲瘋狂追讀跟帖,被譽為關于講述民國大師逸事作品中的“翹楚之作”。
民國文林著,本館索書號:K825.4/7760
《悵望千秋》
學術散文《悵望千秋--唐詩之旅》以唐詩為題材,把詩與人、情與理、古與今、詩意的抒發描繪與精到的分析評論結合起來,文字優美,知識豐富,見解獨到,激情洋溢。作者深厚扎實的學術功底、富有靈氣的藝術智慧和才華橫溢的亮麗文采,在這本書中得到了令人驚喜、贊嘆的充分發揮。讀它,既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欣賞唐詩的藝術享受,令人沉醉著迷,也是一次深入系統的對唐代詩人與詩歌的跟蹤學習,獲益非淺,深受啟迪。
李元洛著,本館索書號:G634.303/4013
《BBC世界史》
極富畫面感的歷史讀物,英國著名政治新聞記者、BBC前政治編輯為你講述人類文明5000年興衰,犀利評論我們的科技進步、政治愚行以及“由成功引發的失敗”。
作者帶我們重游了那些熟悉的歷史重大事件,從古希臘羅馬到拿破侖加冕,再到21世紀的環境與人口危機,然而他向我們介紹的卻是圍繞在這些事件周圍鮮為人知的故事,地域橫跨秘魯、烏克蘭、加勒比地區。書中既檢視了那些失敗與消逝的文明,也講述了當今強權的起源,并且揭示曾經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理位置發生的諸多歷史事件是何其相似!本書的主旋律相當簡單明了:我們有能力理解和塑造周圍的世界,這使我們逐漸成為這顆星球的主宰,縱然今天我們已經為地球造成了巨大的負擔,但如同我們曾經克服挑戰、渡過難關一樣,科技能力使我們仍然具有足夠的信心;然而在另一方面,我們在政治上的表現就遜色得多,總像一個醉漢一樣左右搖擺。整本書就如同BBC的節目一樣,充滿畫面感,同時又透著一種新聞記者式的揮灑自如。
(英)安德魯·瑪爾(Andrew Marr)著,本館索書號:K1/1727
《時空的秘密》
想一想廚房烤箱里的葡萄干蛋糕吧,你就能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膨脹中的宇宙。科學家對引力波的探測,已被視為本世紀的重大科學突破。愛因斯坦在近百年前所預言的這些時空結構中極為細小的漣漪,經過長達一個世紀的求索終于被捕獲。這些探索給了科學家們對雙中子星并合等災難性事件以新的理解,也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提供了新的證據。《時空的秘密》記述了科學家們為完成愛因斯坦拼圖而進行的國際間的通力合作,同時表明,引力波天文學即將開啟人們對宇宙的新探索時代,我們對于宇宙的結構及起源的認識將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
對于引力波的追尋是一場穿越漫長歲月的冒險,科學家們遭遇了許許多多來自私人方面及專業上的苦苦掙扎與奮力拼搏——失敗的風險始終縈繞在他們的頭頂。著名荷蘭天文學記者、科普作家霍弗特·席林將帶領讀者回到故事展開的一個個重要站點——日本的KAGAR探測器,智利的Atacama宇宙望遠鏡、南極的BICEP探測器,以及美國的LIGO天文臺。這些地方發生的一切,既是人類理性與智慧的結晶,也閃現著人性所特有的偉大與渺小。本書指出,要捕獲到如此遙遠的雙黑洞并合所產生的引力波信號,探測的儀器必須足夠精細,其設計和建成絕非易事。這項看上去難以解決的難題究竟是如何被科學家攻破的,席林對此做了介紹,同時向我們展示了LIGO探測器令人驚嘆的精妙設計。
在這場關于廣義相對論、中子星、黑洞與宇宙大爆炸的探索之旅中,有席林以平易且有趣的語言作為導游,即使是毫無科學背景的讀者也能夠充分領略科學令人著迷的妙處。
(荷)霍弗特·席林(Govert Schilling)著,本館索書號:P142.8-49/00
《地球之美》
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200個改寫地球命運的時刻,呈現46億年漫長的地球史!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法國地質學會、法國國家地質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專家權威撰寫;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提供素材。200余幅史前遺跡、生物、地貌高清還原圖,世界最豐富、最罕見動植物和礦物標本。
翻開這本書 有如坐上時光機,親身經歷這顆美麗星球令人驚嘆的階段,炙熱的巖漿地球,如何冷卻成巨大的雪球,又是何時變身美麗的藍色?氧氣曾經是一種毒氣? 3570萬年前的一次隕石墜落,在今日的俄羅斯形成了巨大的鉆石坑?地球是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的地方,你真的了解她嗎?
(法)帕特里克·德韋弗(Patrick De Wever)著,本館索書號:P183-49/2455
《等鹿來》
“為什么人類不把自己視為造物偉大單元中的一個小部分呢?宇宙缺少了人會不完整,同樣地,缺少了透過顯微鏡能看到的最小生物,宇宙也會不完整,即使他們生存在我們驕傲自滿的視界和知識之外,也是如此。”本書是美國早期著名的環保思想先驅、美國國家公園倡議者約翰·繆爾關于各種動物的觀察隨筆。在本書中約翰·繆爾描寫了兩種類型的動物,第一種是他在美國西部塞拉山脈的約塞米蒂國家公園里的所見到的飛禽走獸,突出這些動物的優雅、堅忍和自由精神。第二類是他成長過程中,見到的一些更為平常的馴養動物,描寫了他與動物之間真摯的情感,以及動物的生與死帶給他的深沉的反思。
(美)約翰·繆爾著,本館索書號:I712.64/2727
《大創意》
本書涉及了6大科技領域,24個世界的偉大創意與科技。探索了明與科技的歷史血脈,改變拜訪偉人與先知的宏觀視野。觸發革命性影響的重要科技,展開了一場穿越千年的文明科學演進之旅!綜觀當今多元發展的六大科學領域(醫藥、運輸、通信、生物、化學和環境),回溯時光到歷史上啟動每項科技的引爆點去認識偉大創意與科技的提出者與反對者,并各別闡述24個已經或是正準備改變這個世界的大創意。
(美)莉莎·麥考伊,(美)凱瑟琳·葛萊德,(美)凱利·湯基思著,本館索書號:N19-49/5042
《兩河生死劫》
新華社記者、中東問題專家馬曉霖憑借其在伊拉克戰場上豐富多彩的經歷和對中東問題深刻獨到的見解,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撰寫了《兩河生死劫》一書,生動再現了伊拉克戰爭結束后所呈現出的復雜的格局變化。
和同類伊戰的作品相比,馬曉霖對于戰火稍歇后伊拉克社會各個角落實況的記錄,更為從容、詳細、準確,其中關于媒體大戰的描寫和新華社機構內部動作的大量細節的敘述更屬于首度披露。回顧美國共達和占領伊拉克的整個過程,關注仍在伊拉克燃燒的戰火,留心伊拉克戰事內外的各種動向,
馬曉霖作為中東問題的專家,頭腦敏銳,分析深刻,觀點獨到,判斷準確,其學術文章和觀點被新華社、半島電視臺、新浪網等諸多知名媒體引用,他的戰地傳奇經歷和優秀事跡業被中央電視臺等多方報道。他對伊拉克局勢所作出的前瞻性的評述,使得此書稿的內容具有相當的可讀性。
馬曉霖著,本館索書號:I25/7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