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十一中是杭州市教育學會教育實驗研究會的老會員,也是一所百年老校。杭十一中曾因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進行學生個性發展的研究而聲名遠播。近年來十一中緊抓“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讓學生通過發掘校史中鮮活的事件和重塑校史中的人物,體悟百年校史中“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的家國情懷,感受校史中眾多人物的堅韌不拔的精神,號召學生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自強不息,做最好的自己,爭當“190的先進團員”。

此值第36個教師節之際,祝各位老師教師節快樂!

Q一個學校的發展,靠的是學校文化的延續和張力。十一中是一所百年老校,您怎么看待校史在學生成長方面的作用?

A學校創辦于1904年,十一中的校史就是一部自強不息的奮斗史。十一中前身為貞文女學堂,是由中國人自己開辦的最早的女學堂之一,也是杭城辦學歷史最悠久的百年名校之一。回顧杭十一中的辦學歷程篳路藍縷,跌宕起伏。1905年學校創辦之初,創始人惠興女士因為學校經費不足,雖多方籌措仍不能支,學校被迫停課,后來惠興女士以死殉學的“惠興殉學事件”,因為這個事件推動了杭城女子教育;辛亥革命時期,學校資產因疑為滿清官僚財產,一度被沒收湯壽潛、蔡元培等杭、紹知名人士以“五族共和”為由聯合申請,使惠興辦學得以延續;抗日戰爭時期褚壽康校長變賣家產,率校西遷,教師鐘郁文不顧風險,挺身續辦“惠興小學”,抗戰勝利后移交給“惠興女中”,使得迅速復校等事件;特別是1955年,一江山島解放戰役前夕,杭州惠興女中初三(丁)小隊的同學們把采集到的馬尾松樹種寄給了參戰的解放軍某部,排長史戊辰左手緊握著的馬尾松種子犧牲在一九零高地上。一江山島戰役勝利后,這枚種子被播種在了一九零高地上,同學們聽到戰役告捷的消息后,通過召開小隊會、省電臺朗誦詩歌、為參戰部隊獻上紅領巾和寄上成績單等樸實的方式向英雄致敬,初三(丁)小隊被命名為“一九零”小隊。我們可以從十一中的百年校史中體會到前輩們的民族大義、自強不息和社會責任,而這些愛國主義的情懷和擔當也是我們今天的十一中的學子需要繼續繼承和發揚的。

Q:十一中學校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怎么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觀?

A2019年,杭十一中展開了“十一中學校文化的內核是什么”的大討論,在經過對學校歷史的回顧和學校發展使命的思考,我們認為“愛國主義是190精神的內核,是十一中人心中的高地”“責任擔當是十一中人的傳統,也是190團支部的優秀傳承”“自強不息是馬尾松的特征,也是十一中人的品性特點”的學校文化核心理念,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個性品質三個層面定義了“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和自強不息”作為十一中的學校文化。十一中的校史和中華民族的命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種聯系不是偶然的。習總書記說“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我們的校史本身就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我們要從校史入手,讓學生從中體會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和自強不息的文化內核。因此,我們認為要讓校史“活化”,讓十一中的學生走近校史,查閱校史資料,知曉那段“國破山河在”卻又“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崢嶸歲月。然后根據史實創作劇本,走進校史上每個“錚錚鐵骨”的主人公的內心,體會他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最后在舞臺上以校史劇的形式進行解讀。

學生編演的馬尾松的故事


Q:以校史劇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機理是什么?

A通過對十一中校史的整理和分析,我們強烈地體會到“有國才有家”,十一中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里面有磨難但更有不屈,有艱辛但更有堅韌,這是十一中人辦學的“初心”,也是十一中辦學的使命,更是對高中生進行愛國主義、家國情懷、民族復興教育的很好的教材。所以,經過幾番討論,我們確定了把校史劇創編作為十一中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校史劇的創編,還具有傳承性,每屆學生都可以以上屆學生的劇本為模板,相互借鑒,不斷進行補充和豐富,我們要讓校史劇的創編本身也成為校史的一部分。

另外,我們考慮的是,對于高中學生來說,進行愛國主義一定要要讓他(她)從身邊的人和事入手,在做中學,在做中悟,激發起他(她)內心的情感和對人物事件的共情,所以我們想到了用校史劇創編的形式,一來讓學生認知那段歷史,將自己置于歷史長河中,代入那段歷史,來體會個人和國家的命運;二來也是在創編和創演的過程中,讓十一中的學生以自己的方式講好屬于自己的故事,對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和自強不息的學校文化也有更深刻的理解。創編和創演校史劇的過程,是集音樂、美術、文學創作、表演于一身的綜合的藝術和審美形式,對于高中生來說,經歷過這校史劇的表演過程,不僅對那段歷史有更深的體會,是與校史中的人物同悲歡、共命運的精神的洗禮,也是喚起十一中學生心底的以夢為馬,不負韶華的生命追求。

學生扮演的惠興女士

Q:除了校史劇外,針對十一中學生的特點,在學校文化建設方面還有什么舉措?

A高中時期的青少年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期。何謂拔節孕穗,就是要讓學生在十一中的三年精神世界充盈,能力上有所提升。從學業水平來看,十一中的學生未必是最優秀的,但十一中的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像馬尾松的種子那樣,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奮發有為的品質。早在1998年,十一中在還未與惠興中學初高中分離時,就搞過情知性教學的研究、學生個性化發展之類的課題。“情知性”教學的本質特征是知、情、意、行的統一,讓學生的智能、情感、人格全面發展。十一中的校史是由十一中的每個學生的書就的。為此,我們制定了一個“把名字寫進校史”的行動計劃,號召學生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要有所作為,做最好的自己,爭當“190的先進團員”。在十一中,你可以做最有毅力的學生,可以做進步最大的學生,可以做對感興趣的事件最有研究的學生,可以做最愛護班級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校史。除此之外,我們還組織走近十一中的名人,共建“十一中名人堂”課程,通過搜集十一中名人成長軌跡、歷史貢獻等,通過暑期研學訪名人故居、通過共讀名人著作,通過請名人回校講演等方式,以人明志,理解與學習名人的成長方式。團委還組織各種各樣的詩歌朗誦比賽、健美操比賽、素質運動會、辯論賽等,以豐富的校園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我們希望組織的每一次活動都能激發學生的精神內核,激活學生的興趣和已有經驗,啟迪智慧,學會思考。